你最近吃海底捞了么?
11月5日晚,海底捞发布公告决定在未来56天内逐渐关停300家门店。
这是海底捞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关店潮,通过一组数据可以直观感受本次关店力度之大:2019年全年,海底捞新开门店数为308家,本次关店相当于把这一整年的新开店量“擦除”。
不过关停300家店后,海底捞依然是最大的火锅连锁店:截至6月30日,海底捞全球门店数达1597家,经过本次调整门店总数依然维持在1300家左右。
与关店公告同时,海底捞发布了“啄木鸟计划”。在当晚海底捞高管的官方解读中,啄木鸟被解读为“善于把树表皮下害虫找出”的存在。联系到300家被关门店的情况,不难窥探出端倪:将被关停的门店均是客流量较低、业绩未达预期的门店。值得注意的是,本次关店并非“永久”,据悉部分门店经过调整后,将会择机重开。
说起海底捞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优质的服务。
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,无论是刚开始的起家还是后面的全国化扩张,海底捞都离不开“服务”这两个字。
海底捞公告称,将于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,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、择机重开,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。
同时海底捞宣布开展“啄木鸟”计划,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门店,强化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,收缩业务扩张。在公司经营状况全面改善前,公司将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,平均翻台率未达到4次/天,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分店。
事实上,“关店”举措延续了今年以来海底捞进行的内部架构调整做法。海底捞2021中期业绩报告披露,已将区域统筹教练模式改进为区域经理管理模式,同时董事会新增七位执行董事和两位独立非执行董事。新增的执行董事基本是由一线员工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。
至于涉及门店的员工如何安置,公告表示此次关停不会进行裁员。据了解,海底捞将为门店管理层提供其他发展机会,或从业务、管理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,提高岗位管理和经营水平;普通员工进行内部调配,让员工选择到其他门店上班。
当日,海底捞官方微博也发布公开信,承认部分门店经营未达预期主要源于2019年开始的快速扩张策略。
公开资料显示,2019年,海底捞新增门店308家;2020年疫情下逆势新开门店544家,平均每天新增1.5家海底捞火锅店;2021年上半年,再次新增299家。截至2021年上半年,海底捞门店数量已达1597家,减掉即将关停门店后,海底捞门店总数仍在1300家以上。
公开信中还提及了因快速扩张造成经营未达预期的几个原因,包括部分新开门店选址不合理、优秀店经理数量不足等。
这些原因,也是此次启动停业整合行动后所要解决的问题,公开信末尾写道:目前的苦果,只能由我们自己一口一口咽下去。就像今年6月,海底捞创始人张勇针对拓店问题直言:“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,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”。
2021年11月4日,2021福布斯相关富豪榜发布,张勇家族以902亿元的财富排名35。而在2020福布斯相关富豪榜上,张勇、舒萍夫妇的财富为1748.2亿元。也就是说,在这一年里,张勇、舒萍夫妇的财富缩水846.2亿元。
公司市值与个人财富的大幅下滑,均与海底捞大量开店带来的连锁反应有关。
①翻台率骤降影响收益
重资开店,让海底捞彻底跌了一个大跟头,海底捞的翻台率出现了断崖式下跌。2019年海底捞的翻台率为4.8次/天,2020年跌至3.5次/天,2021年跌至3次/天,其中新开餐厅翻台为2.3次/天。
翻台率的大幅下滑,使海底捞迅速处于岌岌可危之地。据国信证券测算,若海底捞跌破3次/天,也就意味着海底捞单店正处于亏损或者微利状态。
时至今日,选择关店显然是如今海底捞的“自救”之举,但关店能否让海底捞真正“得救”,有待于时间验证。
目前,从海底捞的营收结构来看,依然是以海底捞餐饮收入为主要来源,属于典型的“单条腿”走路。虽然近年来海底捞也在尝试做副业,但始终没有激起太大的浪花。
对于海底捞这般大体量的连锁餐饮企业,一次重大的决策失误,将会给企业带来持续的“阵痛”,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。
选择关店,或许是当下海底捞最好的自救之举,但之后的海底捞如何提高经营效率以及留住食客,才是摆在张勇面前最大的考题。
飞驰环球(FLYEICHI)香港注册中心是香港双持牌秘书服务代理公司,专注提供海内外公司注册、年审、审计,商标申请及香港银行开户十余年,已为上万家企业提供过专业服务经验,欢迎您的咨询,专业顾问为您一对一服务!与各大自贸区、试验区、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